新闻中心News
击剑小将姜鑫瑞,比赛让我更加自信 场上只能靠自己
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身材高挑、眼神专注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3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,连续击败多名种子选手,最终摘得银牌,这位来自江苏的小将用实力证明——剑道上,年龄从来不是衡量实力的唯一标准。 三年前,姜鑫瑞还是个在人群中会紧张得脸红的孩子,一次偶然的校园击剑体验活动,让他第一次握住了佩剑。“那把剑比我想象的要重,但握在手里的感觉却很奇妙,仿佛它本来就应该在那里。”姜鑫瑞回忆道。 起初,父母只是希望这项运动能帮助儿子增强体质,没想到姜鑫瑞展现了过人天赋,教练李建国评价:“他第一次拿剑就显示出很好的距离感和时机把握能力,更重要的是,他有着超越年龄的专注度。” 训练是枯燥且艰苦的,每周六次,每次三小时的训练量对成年人都是考验,更不用说一个孩子,压腿、步法、实战对抗......汗水浸透击剑服成为家常便饭,手上磨出水泡再结成厚茧,母亲王女士曾心疼地劝他放弃,但姜鑫瑞却异常坚定:“妈妈,我喜欢在剑道上的感觉,那里让我感到自由。” 今年是姜鑫瑞参加专业比赛的第二个年头,从最初紧张得连剑都握不稳,到现在能从容应对各种赛场情况,他的蜕变有目共睹。 “每场比赛都是一次学习。”姜鑫瑞说,“刚开始比赛时,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,担心失误会被嘲笑,但现在我明白了,场上只能靠自己,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剑尖。” 这种心态转变在本次锦标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半决赛中,姜鑫瑞面对的是去年冠军得主,在先失两剑的不利情况下,他没有慌乱,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调整战术,最终实现逆转,那一刻,他摘下面罩时冷静的表情,完全看不出是个13岁的少年。 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如何面对压力。”姜鑫瑞说,“每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,这种自信也会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。” 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句看似简单的话,蕴含着击剑运动的深层哲学。 李建国教练解释道:“击剑是个人项目,站在剑道上,选手必须独自做出判断和决策,这培养了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,姜鑫瑞之所以进步神速,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这一点。” 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姜鑫瑞的日常训练中,他有个著名的“小本子”,详细记录每次比赛的得失和心得,甚至会画图分析对手的战术特点,这种超乎年龄的专注和自律,让许多成年选手都自叹弗如。 姜鑫瑞还非常善于从失败中学习,在今年三月的分区赛中,他因求胜心切导致战术失误,止步八强,回去后,他花了整整两周时间研究那场比赛的录像,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。“每失败一次,我就离成功更近一步。”他这样说道。 作为一名初二学生,姜鑫瑞面临着学业和训练的双重压力,每天下午放学后,他都要赶赴训练馆,晚上回家还要完成作业,时间管理成为他必须掌握的技能。 “确实很累,但我已经习惯了。”姜鑫瑞笑着说,“击剑训练反而让我学习更有效率,因为我知道自己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。” 学校老师也表示,姜鑫瑞在班上成绩一直保持中上水平,尤其是逻辑思维和专注度方面表现突出,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击剑训练带来的益处。 谈到未来,姜鑫瑞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我的梦想是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,我知道这条路很长,需要付出更多努力,但我已经准备好了。” 姜鑫瑞将参加国家队青年组的选拔集训,如果成功入选,他将有机会参加国际青少年赛事,与世界各地的高手过招。 李建国教练对弟子充满信心:“姜鑫瑞的最大优势不是他的技术,而是他的心态和悟性,他理解击剑的本质——不仅是身体的对抗,更是智慧和心理的较量。” 中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发展部主任刘宏表示:“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涌现出来,让我们看到中国击剑的未来,我们将为他们提供更多比赛和交流的机会,帮助这些有潜力的年轻人快速成长。” 近年来,随着击剑运动在我国的推广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中来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青少年注册运动员人数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近三倍。 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,更体现在质量上,新一代击剑选手们技术更全面,心理素质更好,国际视野更开阔,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国际顶尖选手的比赛,学习先进技术和战术理念,不再闭门造车。 体育专家认为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价值,它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,更能培养决策能力、心理承受力和礼仪修养——这些品质将使年轻人受益终身。 姜鑫瑞的故事只是众多击剑少年中的一个缩影,在这些年轻人身上,我们看到了坚持、勇气和超越自我的精神,无论他们最终是否成为职业运动员,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。 剑道虽窄,却通往广阔天地,每次交锋,都是与自己的对话;每次进退,都是成长的足迹,姜鑫瑞和他的同伴们正在用手中的剑,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。从羞涩男孩到剑道勇士

比赛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

独当一面的剑道哲学
平衡学业与训练的挑战
未来的梦想与规划
击剑运动的新生力量

2025-09-25
浏览次数:
次
返回列表